Youtube视频 中国大陆有可能不能正常播放
【4月30日新闻】
头条
以色列爆发大规模野火
希腊等多国灭火支援
以色列人口突破1000万
叙拒加亚伯拉罕协议
中国军机抵黎引关注
国防部官方消息
包括消防队在内的更多以色列国防军部队已进入戒备状态,准备支援消防与救援行动,技术和后勤司正调派更多消防车、油罐车及工程设备协助应对野火危机。
以色列誓言阻止伊朗拥核
总理内塔尼亚胡在JNS (犹太新闻社) 国际政策会议上重申,以色列绝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,这一立场超越任何党派,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方针。国防部长伊斯雷尔·卡茨也在国防军高级会议上表示,如有必要,以色列将采取果断军事行动阻止伊朗拥核。
总理纪念阵亡将士致辞
在阵亡将士纪念日,总理内塔尼亚胡向英勇牺牲的士兵及其家属表达慰问,并强调他们的牺牲确保了以色列的自由和未来。他承诺继续作战,遣返人质,并以塔莉亚·戈德堡“多多益善”的话语表达国家团结和希望。
以色列多地野火肆虐 高速公路封锁民众紧急疏散
以色列38号、1号、3号和242号公路沿线爆发严重野火,波及贝特谢梅什、拉特伦、亚德·本雅明等区域,火势迅速蔓延导致多条道路封锁,Shaar Hagai( 哈盖门口 )至Anaba (阿纳巴)路段双向交通中断。民众弃车逃生,数百人被紧急疏散,至少两名婴儿因吸入浓烟入院治疗。野火被怀疑为火灾恐怖主义行为,安全部队呼吁民众服从现场指令,确保生命安全。
贝特谢梅什居民区紧急疏散
随着火势逼近民宅并形成严重烟雾,贝特谢梅什部分居民区已启动紧急疏散,包括加拿大公园等公园区域也已关闭撤离,国防军669救援队已出动直升机支援。
密林火场临近疑似核储区
大火波及埃什陶尔森林附近一处机密军事基地,外国消息称该地或为以色列储存核武之所,虽未获官方证实,但引发高度关注。
以色列请求国际消防支援
面对持续蔓延的火灾,以色列已向多国请求支援,希腊、克罗地亚、意大利和塞浦路斯率先响应,派出消防飞机协助灭火。
火灾天气警报持续升级
气象部门预警今晚将有强风,火势将进一步恶化,全国禁止户外用火,包括烧烤,国防部建议民众取消前往墓地参加阵亡将士纪念日仪式,以免设施倒塌造成伤害。
纪念活动部分取消防止意外
因强风和安全风险,多地纪念活动包括火炬仪式被取消,户外区域紧急清理松动物品,以防被风卷起酿成次生灾害。
多镇紧急疏散与交通封闭
梅沃霍恩镇已启动疏散,马卡比姆·雷乌特镇可能很快跟进。莫迪因镇通往主干公路的出口已关闭,火势逼近盖泽尔地区议会。
以色列扩大国际灭火支援请求
以色列追加请求保加利亚协助灭火,已有多国响应。超级消防车即将投入使用,协助控制火势蔓延。
耶路撒冷-莫迪因火车线路暂停服务
因火势影响,连接耶路撒冷至莫迪因的铁路线路暂时关闭,班次仅停靠至本·古里安站,交通受到严重干扰。
紧急救援组织间发生争执
志愿组织Hatzalah (哈察拉)与国家救护服务Magen Dovid Odom (红大卫盾会)在现场协调上发生冲突,Hatzalah (哈察拉)未被允许进入疏散区域,原因可能为协调不足或权限争议。
强风来袭火势或将加剧
气象局预警今晚将出现强风,火势蔓延风险极高。国防部呼吁民众避免前往墓地,以防纪念日设施倒塌造成伤害。
火炬仪式取消安全为先
受极端天气影响,全国多地取消阵亡将士纪念日火炬仪式,官方建议室外区域立即清除易被风吹动的物品。
以色列全国多地爆发野火 独立日活动全面取消
以色列多地森林火灾持续恶化,消防与救援资源全面投入灭火工作,导致全国所有独立日活动取消,阿什凯隆、洛德、贝尔谢巴、莫迪因、马阿勒阿杜明等城市决定取消原定的独立日公共庆典,包括特拉维夫人质集会。少数城市如纳哈里亚和阿卡仍维持部分地方活动,但所有需消防参与的项目已被官方指令取消。
哈达萨医院部分疏散
位于耶路撒冷的哈达萨·艾因·凯雷姆医院发布紧急通告,因风向变化带来浓烟风险,开始疏散无需住院的患者,呼吁公众如非紧急情况避免前往医院,确保医疗资源集中应对当前紧急状态。
推土机开道疏散车辆
因火势蔓延,全国主要高速路段如1号、3号、38号、424号、444号和44号公路实施双向封闭,交通中断严重。推土机在1号公路推倒混凝土隔离栏,为被困车辆开辟紧急掉头通道。
多地疑现纵火恐袭
纵火恐怖分子被怀疑为多起火灾的幕后元凶,火情蔓延至斯德洛特、提比里亚、阿布戈什、阿富拉、瓦迪亚拉和基尔亚特马拉奇等地区,部分社区如瓦尔堡村已启动疏散,政府加强警戒并呼吁警惕虚假疏散信息。
希腊与意大利提供国际灭火支援
面对大规模野火,以色列获得希腊和意大利的消防支援,多架飞机即将投入火场作业,协助遏制火势蔓延至居民区和敏感地带。
士兵在加沙南部的费城-埃及边境走廊守卫阵亡将士纪念日。
以色列纪念阵亡将士表达全国哀思
以色列进入阵亡将士纪念日,全国悼念为国家生存牺牲的士兵和安全人员。各地举行纪念仪式,呼吁国人铭记这些英勇之士的牺牲与奉献。
以色列阵亡将士纪念日开始
以色列全国进入阵亡将士纪念日时段,自10月7日以来牺牲者众多,上午11点将拉响全国纪念警报声,缅怀保家卫国的英勇之士。
阵亡士兵家属抗议部长出席仪式
在基里亚特加特,丧亲家属抗议联合妥拉犹太教部长戈德克诺普夫出席纪念活动,迫使其改赴耶路撒冷西墙参加另一场仪式,突显公众对政府代表选择的敏感。
烈士遗孀发言被校长要求禁言
阿里克·克劳尼克的遗孀在讲座中严厉评论加沙邻居的信任破裂,批评学校立场。校长要求她保持沉默,但在场学生却报以长时间掌声支持她的言论。
纪念活动骚乱引发恐慌
在特拉维夫哈比玛广场的纪念活动中发生肢体冲突,民众因担心恐袭场面一度混乱逃离,警方确认事件属治安事件,无爆炸物或枪支涉及。
胡塞武装无人机被成功拦截
也门胡塞武装向以色列发射一架自杀式无人机,目标未进入以色列领空即被防空系统拦截,未造成任何伤害或破坏。
以色列遭遇突如其来的热浪天气
全国多地遭遇炎热、干燥且多尘天气,气象局警告傍晚可能下雨,并提醒参与户外纪念活动的民众注意补水、防晒与安全。
总理办公室收到可疑信封
以色列总理办公室收到一封可疑信件,疑似与早前寄送给议员的信件有关,警方和危险物品处理小组已介入调查,目前尚未确认信件来源。
巴勒斯坦人口统计被指夸大
人口统计学家约拉姆·埃廷格指出,巴勒斯坦官方统计数据存在严重夸大现象,包括重复计算耶路撒冷阿拉伯人口与家庭团聚人口,真实人口或不到200万。
关于“以色列人出走”的数据澄清
媒体报道称以色列人离境数据不实,多数“离境者”为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移民,他们短暂在以色列逗留后前往其他国家。统计局也下调“离境”定义为275天。
联合国秘书长批评以色列阻碍援助
安东尼奥·古特雷斯表示,以色列近两个月阻止食品、药品等物资进入加沙地带,导致200多万人陷入人道危机,呼吁以色列履行国际义务并保障援助畅通。
伊朗无人机工厂发生大爆炸
伊朗伊斯法罕一处无人机和炸药工厂发生大规模爆炸,造成伤亡。该工厂长期被指与军事用途相关,事件被视为对伊朗军工产业的重大打击。
以色列男子因与伊朗特工接触被判刑
莫蒂·马曼因与伊朗情报人员联络、涉嫌间谍活动,被以色列法院判处10年监禁,案情涉及国家安全敏感事务。
本·格维尔与总检察长达成协议
国家安全部长与总检察长就警察任命权力达成协议,部长参与将被限制,总检察长承诺在相关法律诉讼中为部长辩护,制度透明度将提升。
辛贝特局长罗南·巴尔辞职
此前拒绝主动辞职的辛贝特局长巴尔宣布退休日期后,政府撤回解职命令,高等法院无需再审理其去留问题,政局暂时稳定。
以色列人口突破1000万
尽管面临持续战争,以色列统计局报告全国人口突破1000万,同时91%的公民表示对当前生活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。
内塔尼亚胡确认人质最多剩24人
总理内塔尼亚胡在阵亡将士纪念火炬手见面时表示,加沙最多24名以色列人质。官方谈判人员证实这是向调解员提交的正式数字。
总理将访问阿塞拜疆
内塔尼亚胡将于5月7日启程前往阿塞拜疆进行正式访问,该国是以色列主要石油供应国,也从以色列购买武器,与伊朗接壤,地缘意义重大。
中国军机抵达黎巴嫩引发关注
一架中国大型军用运输机降落在贝鲁特国际机场,目前尚不清楚其运载内容,引发地区观察人士关注。
以色列准备扩大加沙军事行动
据Ynet报道,以色列国防军已征召大量预备役部队,准备扩大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,对哈马斯实施更强打击,作为当前多战线作战的一部分。
以军南部首次部署“巴尔”火箭炮系统
以色列国防军首次在加沙南部部署新型“巴尔”火箭炮系统,由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开发,具备先进导航功能,能在复杂战区实施高精度打击,将逐步替代老式火箭发射器。
以军夜间在犹太和撒马利亚逮捕24人
以色列安全部队夜间在犹太和撒马利亚展开反恐突袭,逮捕24名通缉犯,缴获多种枪械及数万谢克尔恐怖主义相关资金,所有人员和物品已交由警方进一步处理。
“以色列365行动”发起实地守护计划
“以色列365行动”组织正在实地保护农场、防止纵火、植树造林并对抗国际偏见,呼吁美国犹太人参与投票,用实际行动影响以色列未来。
叙利亚正式拒绝加入亚伯拉罕协议
叙利亚政府正式表态拒绝加入《亚伯拉罕协议》,强调协议不适用于仍有领土被占领的国家,并指以色列自1967年起占领戈兰高地。
巴防长就核武器发出警告
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警告印度称,巴基斯坦是负责任的核国家,但在国家生存受到直接威胁时将不惜动用核武器,并表示该国军方已处于高度戒备状态。
总结:以色列爆发大规模野火,波及多地居民区与军事敏感区域,多个城镇紧急疏散,全国独立日活动取消,希腊等国提供国际灭火支援;总理内塔尼亚胡誓言阻止伊朗拥核,并确认最多剩余24名人质;全国进入阵亡将士纪念日,纪念活动因火灾与安全风险部分取消;以色列人口突破1000万,中国军机抵达黎巴嫩引发关注,叙利亚正式拒绝加入亚伯拉罕协议;国内政坛动荡暂缓,辛贝特局长宣布退休;以色列准备扩大加沙军事行动,并在南部部署新型火箭炮系统。
|